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皇后每年拜陵议 东晋 · 蔡谟
 出处:全晋文
古者皇后庙见而已,不拜陵也(《晋书·蔡谟传》)
上表引疾 东晋 · 蔡谟
 出处:全晋文
臣先有瘤生在腰上,十数年初无患苦,忽自溃(《御览》七百四十引蔡谟表)
五兵尚书 东晋 · 蔡谟
 出处:全晋文
八座之任,非贤莫居,前后所用,资名有常。
孔愉、诸葛恢并以清节令才,少著名望。
御史中丞,臣尚为司徒长史
恢为会稽太守,臣为尚书郎
恢尹丹阳,臣守小郡。
名辈不同,阶级殊悬。
今猥以轻鄙,超伦逾等,上乱圣朝鱼贯之序,下违群士准平之论。
岂唯微臣其亡之诫,实招圣政惟尘之累。
左长史一超而侍帷幄,再登而厕纳言,中兴已来,上德之举所未尝有。
臣何人斯,而猥当之!
是以叩心自忖,三省愚身,与其苟进以秽清涂,宁受违命狷固之罪(《晋书·蔡谟传》,又《御览》二百十二引《晋中兴书》。)
刘劭日蚀不废朝议康帝建元元年 东晋 · 蔡谟
 出处:全晋文
邵论灾消异伏,又以梓慎、裨灶犹有错失,太史上言,亦不必审,其理诚然也。
而云圣人垂制,不为变异豫废朝礼,此则谬矣。
灾祥之发,所以谴告人君,王者之所重诫,故素服废乐,退避正寝,百官降物,用币伐鼓,躬亲而救之。
夫敬戒之事,与其疑而废之,宁慎而行之。
孔子、老聃助葬于巷党,以丧不见星而行,故日蚀而止柩,曰安知其不见星也。
史官言当蚀,亦安知其不蚀乎?
夫子、老聃先行见星之防,而劭逆废日蚀之戒,是弃圣贤之成规也。
鲁桓公壬申有灾,而以乙亥尝祭,《春秋》讥之。
灾事既过,犹追惧未已,故废宗庙之祭,况闻天眚将至,行庆乐之会,于礼乖矣。
《礼记》所云诸侯入门不得终礼者,谓日官不豫言,诸侯既入,见蚀乃知耳。
非先闻当蚀而朝会不废也。
劭引此文,可谓失其义旨。
刘劭所执者《礼记》也,夫子、老聃巷党之事,亦《礼记》所言,复违而反之,进退无据,然荀令所善,汉朝所从,遂使此言至今见称,莫知其误矣,后来君子将拟以为式,故正之云尔(《晋书·礼志》上,《宋书·礼志》一,《通典》七十八。建元元年太史上元日合朔,朝士复疑应却会与否,庾冰辅政,写刘劭议以示八座,蔡谟著议非之云云。)
石崇 西晋 · 裴楷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三
吾弟酒狂,海内足知。
足下饮以狂药,而反责之礼邪(《宋王回·蔡谟赞序》)
上言宜敕作乐贤堂佛像颂 东晋 · 彭城王纮
 出处:全晋文卷十五
乐贤堂有先帝手画佛像,经历寇难,而此堂犹存,宜敕作颂(《御览》六百五十七引《晋书》。帝下其议,以蔡谟言遂寝。又见《晋书·蔡谟传》。)
蔡谟奏正会仪注 东晋 · 张澄
 出处:全晋文
王者观时设教,至于吉凶殊断,不易之道也。
今四方观礼,陵有傧吊之位,庭奏宫悬之乐,二礼兼用,哀乐不分,体国经制,莫大于此(《晋书·乐志》下,咸康七年三月杜皇后崩,尚书蔡谟奏,八年正会,惟作鼓吹钟鼓,其馀伎乐尽不作,侍中张澄给事黄门侍郎陈逵驳,以为。)
孔严蔡谟谥书 东晋 · 王彪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一
按谥法布德执义曰穆,谓此名目殊为不轻。
泰始初张皇后大宁庾太后,并谥曰穆魏司空陈泰、王昶、贺循,皆名士也,并谥曰穆
此与蔡公名体相应。
中朝亦不胜单安平献王孚、齐献王攸并单谥。
自顷,非大晋旧典必重复谥也,盖是近来儒官相承近意耳。
皆顾命重勋,或居分陕,或处阿衡
蔡公存谦素之怀,不当此任,于今咏之。
所以不复谥,欲令异于数公,所以标冲虚述德美也。
又中朝及中兴曾居师傅及录台事者,亦皆不复谥,山、李二司徒、吾族父安丰侯,近贺司空、荀太尉觊、周光禄顗,或曾师傅,或曾总录,并不复谥
吾谓此谥弘美,不应翻改。
谥法条有限,而应谥者无限,亦何得令名德必皆齐同。
远准周之文武,则后代不应复得通用此名;
近校晋朝旧比,山涛、荀顗、周顗谥康,羊祐、荀勖同谥成,此例甚众,不可悉载。
近朱伯高谥简,时尚书符却已不应与和、峤同谥。
蔡为太常,据上论可同,理甚有义,遂便施行。
蔡家固当有此故事。
准例如此,复无所为疑(《通典》一百四)
奏劾蔡谟永和八年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晋文
司徒谟,顷以常疾,久逋王命,皇帝临轩,百僚齐立,俯偻之恭,有望于谟。
若志存止退,自宜致辞阙庭。
安有人君卑劳终日,而人臣曾无一酬之礼?
悖慢傲上,罪同不臣。
臣等参议,宜明国宪,请送廷尉,以正刑书(《晋书·蔡谟传》,永和八年,公乡奏。)
蔡谟光禄大夫永和十年 东晋 · 康献褚皇后
 出处:全晋文卷十三
司徒谟,以道素著称,轨行成名,故历事先朝,致位台辅
以往年之失,用致黜责。
自尔以来,阖门思愆,诚合大臣罪己之义。
以谟为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晋书·蔡谟传》)
司空蔡谟谥议 东晋 · 曹耽
 出处:全晋文
可谓善始令终者矣。
案谥法,布德执义曰穆(《通典》一百四)
蔡谟为庶人诏永和六年十二月 东晋 · 康献褚皇后
 出处:全晋文卷十三
谟先帝师傅,服事累世。
且归罪有司,内讼思愆。
若遂置之于理,情所未忍。
可依旧制,免为庶人(《晋书·蔡谟传》)
王彪之蔡谟谥书 东晋 · 孔严
 出处:全晋文
博士引礼之义,以通高尚之事,穆诚实美谥,然蔡公德业既重,又是先帝师傅,居总录之任,则是参贰宰相,考行定名,议存实录,不可不详(《通典》一百四)
右光禄大夫西平靖侯颜府君碑) 晋 · 李阐
 出处:全晋文
君讳含,字弘都琅邪临沂人
春秋以降,战国以前,贤智比肩,备于载策,昭穆次序,上至颜烛。
汉末丧乱,旧谱沦亡,自青州使君以上,不复详具。
祖钦,给事贞侯,父默,汝阴太守,学素相承,有声邦党。
君幼禀贞粹,长而好古,睦亲之誉,发于羁贯,每读书,见孝友通灵之事,辄悽然改容,以为人神相与,何远之有,但患人心浇伪,自绝于神耳,苟能无以伪杂贞,神其舍诸?
修已立诚,尽欢就养,训行闺门,义达州里,久要心许之信,夷险不爽,正冠纳履之嫌,终始不蹈。
兄畿,患亡更生,君弃绝人事,蓬首屏气,以就唅养者,十有三年,次(阙)繁钦孙老而失明,合药须髯蛇胆,有青衣童子持裹授君,出户化成青鸟飞去。
本州辟不就,镇东琅邪王参军事,过江累迁东阁祭酒朝议谓君,正性端素,学行通深,有命太子中庶子,转黄门侍郎本州大中正封回车县侯,转侍中吴郡太守,事停还,除侍中国子祭酒,加散骑常侍光禄勋,以年逊位,就加右光禄大夫,门施行马,特赐床帐被褥,四时致膳,固辞不受。
冯怀欲为王导降礼,君不从,曰,王公虽重,故是吾家阿龙。
君是王亲丈人,故呼王小字。
王处明君之外弟,为子允之求君女婚,桓温君夫人从甥也,求君小女婚,君并不许,曰,吾与茂伦江上相得,言及知旧,抆泪叙情。
茂伦曰,唯当结一婚姻耳。
吾岂忘此言?
温负气好名,若其大成,倾危之道,若其(阙)败也,罪及姻党,尔家书生为门,世无富贵,终不为汝树祸。
自今仕宦不可过二千石(阙)
婚嫁不须贪世位家。
时议者以君审裁,将以应军司之选。
君遽告蔡谟曰,非此轻弱所宜尸忝。
羯逆方炽,当保国养民,以俟事会。
想爱人以礼,宜寝此言。
主相闻之,卒不授督统之任,秉君此言,终不唱讨贼之计,在朝正立,不昵权豪,及致仕退居,长子髦解职视膳,中子谦躬率田桑,中外莫不取给,阖门静轨廿馀年,九十三薨,遗命素棺薄敛,吉凶官饰,一无施列,天子嗟悼,诏赐墓田,谥曰靖侯,礼也,停柩在殡,邻家失火,三子抱柩号惶,分同灰烬,焱焰垂及,欻然顿灭。
论曰君平生素行,既感达幽灵,终殡在堂,又获福异,岂神祇保祐,以显淳德乎!
阐托姻颜氏,颇识旧闻,与君二子髦约采集言行,而著此传(《景定建康志》)
轮对劄子绍熙初 宋 · 虞俦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一、《尊白堂集》卷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五一
臣闻天道好还,数周必复。
为人君者,第修人事以应之而已。
臣尝观两汉而下,天下之势或离或合,何其多变也。
东汉离而为三国,又合而为晋,又离而为南北,又合而为隋唐,又离而五代十国,其间天道之消长,循环往复,互相乘除,而国势离合久近之数若合符契,是盖有不偶然者矣。
如其人事之得失,可喜可恨,皆可考而知也。
我国家太祖皇帝应天顺人,肇造区夏;
太宗皇帝遹追先烈,克集大勋;
混一之绩,盖将传之万世。
靖康阨会,事出非常。
建炎中兴,驻跸吴会,中原境土,未复于版图。
臣尝推之于天,验之于数,甲子已踰一周矣。
周则必复,况亏盈益谦,天道未有不还者。
岁临吴分,苻秦以亡,天道昭然,不可诬也。
然则天下之势,离而必合,规恢之期,不在兹乎?
然臣犹有私忧过计者。
盖怨寖久则易以忘,外无衅则易以忽。
爰自讲和日久,人情狃以为常。
徒见使命之交驰,聘问之狎至,遂谓事体当然。
殊不知雠耻未复,何可忘也。
徒见岁捐金币,以填溪壑,遂谓此为久安之策。
殊不知狼子野心,未可保也。
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善之,善其不以久而遂忘也。
晋范文子曰:「唯圣人能内外无患。
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惧夫外无衅则必忽也。
今天下风俗委靡,士大夫苟且,百姓未安,仓库未实,将帅未选,军政未立,士卒未练,器械未精,凡中国所以自治之策,盖缺然矣。
若敌人忽至,不知其何以应之?
石虎死,子孙争国,朝野皆谓中原指期可复。
蔡谟独曰:「夫能顺天乘时,济群生于艰难者,非上圣与英雄不能为也」。
今日之事,殆非时贤所及。
盖人事久忽而不修,天时骤至而复失,此有志之士所以深惜于斯焉。
臣愿陛下激厉名节以振起风俗之委靡,总核名实以作新士大夫之苟且,择守令以安百姓,省浮费以实仓库,稽公论以选将帅,明赏罚以立军政,严教阅以练士卒,饬百工以精器械,勿以怨寖久而或忘,勿以外无衅而遂忽,务尽其在己者而俟其在天者。
《易》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圣人内修政事,施设注措所以默契乎天下者久矣。
契乎天心,天所不能违也。
天时既至,然后奉辞以伐罪,固有非人力所能致者,是皆天之所为。
天之所为,天下其孰能禦之?
机不可失,时无再来。
惟陛下留神,宗社幸甚。
取进止。
悬重 南朝宋 · 崔凯
 出处:全宋文卷五十六
凿木为重,形如札,有栒,设于中庭。
近南以悬之。
上重高三尺,差而上之,天子当九尺矣。
鬲以苇席南向横覆之。
辟屈两端于南面以蔑之,今丧家帐门,其遗象也。
古者丧家无幕,盖是倚庐栋耳。
今人倚庐于丧侧,因是为帐焉。
蔡谟说,以二瓦器,盛始死之祭,系于木,里以苇席,置庭中近南,名为重
今之凶门,是其遗像也。
礼,既虞而作主,未葬未有主,故以重当之。
礼称为主道,此其义也(《通典》八十四。)
皇太子启审降服大功行三吉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六
礼云,大功之末,可以冠子。
父小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子取妇。
已虽小功,既卒哭,可以冠取妻,下殇之小功则不可。
晋代蔡谟、谢沈、丁纂、冯怀等遂云,降服大功,可以嫁女。
宋代裴松之、何承天又云,女有大功之服,亦得出嫁。
范坚、荀伯子等,虽复率意致难,亦未能折。
太始六年,虞和立议,大功之末,乃可取妇。
于时博询,咸同龢议。
齐永明十一年,有大司马长子之丧,武帝子女,同服大功,左丞顾杲之议云,大功之末,非直皇女嫔降无疑,皇子聘纳,亦在非碍。
凡此诸议,皆是公背正文,务为通耳。
徐爰、王文宪并云,期服降为大功,皆不可以婚嫁,于义乃为不乖,而又不释其义。
天监十年,信安公主当出适,而有临川长子大功之惨,具论此义,粗已详悉。
太子今又启,审大功之末,及下殇之小功,行婚冠嫁三吉之事。
案礼所言下殇小功,本是期服,故不得有三吉之礼。
况本服是期,降为大功,理当不可。
人间行者,是用郑玄逆降之义。
杂记云,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子。
此谓本服大功,子则小功,逾月以后,于情差轻,所以许有冠嫁,此则小功之末,通得取妇。
前所云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子,此则简出大功之身不得取妇,后言小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子,非直子得冠嫁,亦得取妇,故有出没。
婚礼国之大典,宜有画一,今宗室及外戚,不得复辄有干启礼官不得辄为曲议,可依此以为法(《隋书·礼仪志》三,大同六年皇太子启,云云。)
论语义疏叙 南梁 · 皇侃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五
《论语通》曰:《论语》者,是孔子没后七十弟子之门徒,共所撰录也。
夫圣人应世,事迹多端,随感而起,故为教不一,或负扆御众,服龙衮于庙堂之上;
或南面聚徒,衣缝掖于黉校之中,但圣师孔子,符应颓周,生鲁长宋,游历诸国,以鲁哀公十一年冬,从卫反鲁,删诗定礼于洙泗之间,门徒三千人,达者七十有二。
但圣人虽异,人者神明,而同人者五情,五情既同,则朽没之期亦等,故叹发吾衰,悲因逝水,托梦两楹,寄歌颓坏。
至哀公十六年,哲人其萎,徂背之后,过隙区驻。
门人痛大山长毁,梁木永摧,隐几非昔,离索行泪,微言一绝,景行莫书。
于是弟子佥陈往训,各记旧闻,撰为此书,成而实录。
上以尊仰圣师,下则垂轨万代,既方为世典,不可无名。
然名书之法,必据体以立称,犹如以孝为体者,则谓之《孝经》,以庄敬为体者,则谓之《礼记》。
然此书之体,适会多途,皆夫子平生应机作教,事无常准,或与时君抗厉,或共弟子抑扬,或自显示物,或混迹齐凡,问同答异,言近意深,《诗》《书》互错综,典诰相纷纭,义既不定于一方,名故难求乎诸类,因题《论语》两字,以为此书之名也。
但先儒后学,解释不同,凡通此论字,大判有三途第一,舍字制音,呼之为偷。
一舍音依字,而号曰论,一云伦论二称,义无异也。
第一舍字从音为伦说者,乃众的可见者,不出四家,一云伦者次也。
言此书事义相生,首末相次也,二云伦者理也。
言此书之中,蕴含万理也,三云伦者纶也,言此书经纶今古也,四云伦者轮也,言此书义旨周备,圆转无穷,如车之轮也,第二舍音依字为论者,言此书出自门徒,必先详论,人人佥允,然后乃记,记必已论,故曰论也。
第三,云伦、论无异者,盖是楚夏音殊、南北语异耳。
南人呼伦事为论事,北士呼论事为伦事,音字虽不同,而义趣,犹一也。
侃案三途之说,皆有道理,但南北语异如何,似未详师说,不取,今亦舍之,而从音依字。
二途并录,以会成一义。
何者?
今字作论者,明此书之出,不专一人,妙通深远,非论不畅,而音作伦者,明此书义含妙理,经纶今古,自首臻末,轮环不穷,依字则证事立文,取音则理为义,义文两立,理事双该,圆通之教,如或应示,故蔡公为此书为圆通之喻。
云物有大而不普,小而兼通者,譬如巨镜百寻,所照必偏,明珠一寸,鉴包六合,以蔡公斯喻,故言论语小而圆通,有如明珠,诸典大而偏用,譬如巨镜,诚哉是言也,语者,论难答述之谓也。
《毛诗传》云:「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郑注《周礼》云:「发端曰言,答述为语」。
今案此书,既是论难答述之事,宜以论为其名,故名为《论语》也,然此语是孔子在时所说,而论是孔子没后方论,论在语后,应曰语论,而今不曰语论,而云论语者,其义有二:一则恐后有穿凿之嫌,故以语在论下,急标论在上,示非率尔故也,二则欲现此语,非徒然之说,万代之绳准,所以先论已,以备有圆周之理,理在于事前,故以论居语先也。
又此书遭焚烬,至汉时合壁所得,及口以传授,遂有三本,一曰古论,二曰齐论,三曰托。
既有三本,而篇章亦异,古论分《尧曰》下章子张问更为一篇,合二十一篇,篇次以《乡党》为第二篇,《雍也》为第三篇,内倒错不可具说。
《齐论》题目,与《鲁论》大体不殊,而长有《问王》《知道》二篇,合二十二篇,篇内亦微有异。
《鲁论》有二十篇,即今日所讲者是也。
寻当昔撰录之时,岂有三本之别?
将是编简缺落,口传不同耳。
刘向《别录》云:鲁人所学,谓之《鲁论》,齐人所学,谓之《齐论》,合壁所得,谓之《古论》。
而古论为孔安国所注,无其传学者,《齐论》为琅邪王卿等所学,《鲁论》为太子太傅夏侯胜、及前将军萧望之少傅夏侯建等所学,以此教授于侯王也。
晚有安昌侯张禹学《鲁论》,兼讲齐说,择善而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
至汉顺帝时,有南郡太守扶风马融字季长建安中大司农北海郑玄字康成,又就鲁论篇章,改齐验古,为之注解。
鸿胪卿吴郡苞咸字子良,又有周氏不悉其名,至魏司空颍川陈群字长文太常东海王肃字子雍博士敦煌周生烈,皆为义说。
魏末,吏部尚书南阳何晏字平叔,因鲁论集季长等七家,又采古论孔注,又自下己意,即世所重者,今日所讲,即是《鲁论》,为张侯所学何晏所集者也。
太保河东卫瓘字伯玉,晋中书令兰陵缪播字宣则广陵太守高平栾肇字永初黄门郎颍川郭象字子玄司徒济阳蔡谟字道明晋江夏太守陈国袁宏字叔度著作郎阳江淳字思俊,抚军长史蔡系字子叔,晋中书郎江夏李充字宏度廷尉太原孙绰字兴公散骑常侍陈留周环字道夷,晋中书令颍阳范宁字武子,晋中书令琅邪王珉字季瑛:右十三家江熙太和所集。
侃今之讲,先通何集,若江集中诸人有可采者,亦附而申之。
其又别有通儒解释,于何集无好者,亦引取为说,以示广闻也。
然《论语》之书,包于五代二帝三王,自尧至周,凡一百四十人,而孔子弟子不在其数,孔子弟子有二十七人,见于《论语》也,而古史改则云三十人,谓林放、澹台灭明、阳虎亦是弟子数也(《论语义疏》日本国本)
耕隐说 宋末元初 · 牟巘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二、《陵阳先生集》卷一四
自昔以来,士率以隐遁为高,事或不同,其致一也。
有隐于耕者,长沮桀溺耦而耕是也;
有隐于钓者,严子陵羊裘钓七里滩是也;
有隐于卜者,司马季主卖卜长安市宋忠、贾谊过之是也。
吾友俞好问之田邻蔡道明字子诚自号「耕隐」,其慕耕耦隐者欤?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为此言者可谓知本矣,要使其后人长留得读书种子耳。
吾老农也,曾无寸土可以施其锄钁,于耕隐盖不胜健羡,因书而归之。
夜遇蔡弘父馆中呼卢戏赠时蔡将买妾长安 明 · 胡应麟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屈指新丰散酒徒,长灯明月暂呼卢。
关东意气惭吴质洛下风流羡蔡谟
翠缕同心金是屋,青丝垂手玉为壶。
曲江花事输年少,一载婵娟向五湖。